“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新华社“深海一号”8月19日电(记者王聿昊)19日,蛟龙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首次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搭载九游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外国第2潜次作业,这是科学“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8月19日,蛟龙号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与“蛟龙号”合影。首次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据傅文韬介绍,搭载当天的外国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山坡进行,重点对底栖生物和水体环境进行调查,科学观察拍摄了海底生物分布情况,家下采集到多个品种的潜作海参、海绵、蛟龙号九游冷水珊瑚以及底层海水、沉积物等样品。当日最大下潜深度为3333米,水下作业约6个小时。
8月19日,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完成下潜后,接受潜航员赵晟娅的泼水庆祝。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8月19日,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右)完成下潜后,与孟加拉国科学家阿卜杜勒·卡里姆在船上实验室交流深海生物样品采集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安德烈斯说,此次下潜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船上各个团队的成员都给予他大力支持。“中国的潜航员不仅精通潜水器驾驶,还是海洋生物专家,他们带领我辨认了很多海底生物,采集到长度近半米的海参等代表性样品,我们高效完成了科学目标。”
本航次境外首席科学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表示,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是中外科学家携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宝贵机会。大家来自不同国家,擅长海洋生物、地质、生态等不同领域,但都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彼此的研究。
8月19日,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准备进舱,参与“蛟龙号”下潜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8月19日,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左)完成下潜后,与中国科学家在船上实验室处理下潜采集到的深海生物样品。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中外科学家计划在西太平洋海域借助“蛟龙号”进行18次下潜作业,围绕海山这一深海典型生态系统和环境开展调查。
- ·清明假期火车票已发售1613万张 车票紧张乘客可候补购票
- ·欧盟将部分中国企业和个人列入“全面制裁”清单,商务部回应
- ·往年梅州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救济者,是他!
- ·4月份梅州CPI环比上涨0.1%!饰物品价钱同比上涨24.6%
- ·三部门联合印发方案 推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
- ·“免考入学”“内部指标”?这些涉研考信息违法有害→
- ·没有CCC认证不得出厂销售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有新规
- ·全国铁路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0亿人次 创历史新高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六号
- ·“高考不停止,咱们不离场!”护航高考,梅州供电在行动!
- ·降息25基点!美联储“放鹰”,美股大跌
- ·国家医保局要求排查虚开发票“一药双价”等问题
- ·这个年,从“桂字号”开始,吃遍广西
- ·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释放什么信号?专家解读
- ·大熊猫“星秋”“怡兰”抵达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 ·工信部:1—10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同比增长16%